近日,北京海淀法院审结一起被告人设立、维护专门用于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的虚假“最高人民检察院”等非法网站的案件。法院以被告人胡某犯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判处其有期徒刑2年,罚金5000元。据了解,此案系《刑法修正案(九)》自实施以来,海淀法院审结的第一起“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案件。
制作假冒最高检网站
2015年10月间,33岁的被害人李女士在海淀区武警总医院内,因登录虚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网站”等非法网站,造成巨额经济损失。后经侦查发现,被告人胡某与该案中的非法网站存在直接联系,胡某自2015年6月至2016年2月间,明知巫某(男,29岁,另案处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违法犯罪活动,仍利用信息网络为其设立、维护专门用于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的虚假“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网站”等非法网站。
法院查明,诈骗犯巫某通过QQ联系胡某,让他模仿制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工商银行网银界面”、“银监会”等网页以及“博狗网站的博彩网页”等网站,并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网页加上查询《通缉令》的链接;“工商银行网银界面”网页加上登记网银信息记录的链接,使这些虚假网站能够窃取客户登录网银的所有密码等资料。
被判有期徒刑2年
胡某利用信息网络设立用于实施诈骗犯罪活动的网站,已经触犯《刑法修正案(九)》规定,该条明确规定,设立用于实施诈骗、传授犯罪方法、制作或者销售违禁物品、管制物品等违法犯罪活动的网站、通讯群组的,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法院认为,胡某的行为已经构成“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最终,法院判处胡某有期徒刑2年,罚金5000元。
不直接参与诈骗也可能构成犯罪
该案法官对北青报记者解释,虽然胡某辩解称他主观上并不明知设立该网站的目的在于实施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但无论是从涉案仿冒网站设立方式的非正常性,仿冒网站获取访客个人金融账户名称、密码等私密信息的隐蔽性,还是从仿冒网站对于网络杀毒防护软件拦截功能的规避行为,胡某均能够认识到该仿冒网站极有可能是用于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就这一点而言,并未要求他有超出常人的认知能力,而且他本人在公安机关的供述中也表明是存在侥幸心理才铤而走险,因此该点辩解法院没有采纳。
法官对北青报记者表示,即使没有直接参与网络诈骗,但只要实施了设立用于实施诈骗、传授犯罪方法、制作或者销售违禁物品、管制物品等违法犯罪活动的网站、通讯群组,或者发布有关制作或者销售违禁物品、管制物品或者其他违法犯罪信息,为实施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发布信息,情节严重的,都构成犯罪。
文/本报记者 李铁柱
(北京青年报)
男子建虚假最高检网站涉诈骗案 被判有期徒刑2017-11-21 16:06
达芬奇画拍出天价4.5亿美元成交2017-11-18 20:08
新郎和伴娘抱一起挤气球 新娘见后当场提悔婚2017-11-17 22:15
大盗在小区为何只进不出?原来是戴了"人皮"面2017-11-12 21:08
女生应聘“出租女友” 500元一天包亲热2017-11-12 20:09
网购迷药侵害7名未成年女生还拍裸体视频 男子一2017-11-10 19:14
传销式“美容贷”陷阱:动手术顾客15天被洗脑一2017-11-10 19:12
女子婚内出轨净身出户 三个月后前夫再婚让她后2017-11-06 22:03